[摘要]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为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要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教师只扮演设疑、提问、总结、评价的角色。从而老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改变观念 创设情景 能力转化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演练能力、掌握常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了一次新的革命。新课程改革,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起点,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以便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为新课程教育下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角色的转变将是学生研究问题探究知识的引导者、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传媒者、将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设计者。所以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呢?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以听讲-背诵-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知识为过程,贯穿整个课堂,它的主要特点是机械、死板,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仅仅作为接受知识的工具,因此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失去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变成了一种痛苦和折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一种接受知识的工具。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它的权威性始终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开展学生研究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和创新。从而使学生变的敏感、灵活、积极、轻松、学习有激情,使学生能够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变得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从而把学习的任务真正交到主人手中。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趣设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始终把握住一个关键,那就是要把大部分时间或者全部时间要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绝不能搞老师唱独角戏。比如说在探究新课堂学习中,老师要引趣设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深入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扮演着设疑、提问、总结、评价的角色,而学生才是真正的接受者、探索者、模仿者和体验者。例如,在初一数学探究规律教学中,由一张日历让学生寻找规律,具体操作过程可以是:1,提出问题一星期有几天?一个月平均有多少天?今天 是星期几?是几月几日?2,展示本月的日历: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要解决以上问题在上面的日历表上马上就能得到结果,观察上面日历表同学们还会发现什么规律吗?经过学生探究结论个个不同,
同学甲:“在同一行中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1。”
同学乙:“在同一列中下面的数总比上面的数大7。”
4.老师总结:提出新的问题
(1)、日历上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中间的数有何关系?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9个数之和等于中间数的9倍。
(2)、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呢?根据日历的特点这9个数有下图规律:
n-8 n-7 n-6
n-1 n n+1
n+6 n+7 n+8
所以,(n-6)+(n+6)+(n-7)+(n+7)+(n-8)+(n+8)+(n-1)+(n+1)+n=9n
(3)、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都成立吗?
(4)、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同学们会认真思考、自己探索、自我解读、自我理解,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营造出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气氛。
三.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不懂计算机不会用多媒体教学用具将是教育界的新文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将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上课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亲自做,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亲身去体验,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想”、“看”、“听”、“说”、“做”,便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新挑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在圆周角定理的教学中老师若制作一定的教学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总结,便可很快得出结论,并且学生对结论记得牢,不会遗忘。具体设计如下:
1.演示课件:
在⊙O中,作圆心角∠AOB=100°,在弧AmB上找一点C.把点C在弧AmB上移动到C1、C2、C3…可以看出∠C、∠C1、∠C2、∠C3都等于50°,然后在换∠AOB=80°,60°30°…重新演示。
2.提出问题:
在同圆中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有何关系?
3.由学生自己画图通过测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通过以上过程学生即动脑又动手,
不仅学会了新的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知识,老师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做的首要大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向课外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以后,教师可有意给学生引出下面问题,如图:A、B两点是湖两岸上的两点,为测A,B两点距离,由于不能直接测量请你设计一种方案测出A、B两点距离,并证明你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方案:在陆地上找一点O,连接AO并延长到A`,使OA=OA`,连接BO并延长到B`,使OB=OB`则测出A`B`的长就是AB的长.
证明:(略)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趣设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同时还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知识向能力的转化。